不知你有沒有遇到這樣的狀況:當身體不舒服時,首先想到的就是去看醫生,醫生依你的症狀評估診斷後開藥,服藥之後有所緩解,但是過沒多久,惱人的不適又再度復發。
或者是在醫療院所做了許多檢查後,結果報告一切正常,但總覺得哪裡還是怪怪的,可是卻找不到原因,就像是搔不到癢處一樣,這是我們經常會碰到的無奈。
許多長輩們慢性疾病在身,經常吃許多慢病處方籤藥物。長期下來,他們似乎肌肉量越來越少,人也日漸消瘦,反應變得遲鈍,一個不慎跌倒就骨折臥床了一個月,才發現骨鬆問題原來這麼嚴重!
台灣醫療非常先進成熟,當重症、急症出現時,可以透過成熟先進的醫療技術來克服,讓我們免於死亡。不過,當台灣平均壽命越來越長,為何慢性疾病與癌症的發生率卻逐年上升?我們真的有比較「健康」嗎?
希望透過這篇文章,對於「照顧身體健康」這件事,能帶給你一些不一樣的想法。
人均壽命增長,癌症與慢性疾病比率卻大幅上升
有句話「好死不如賴活」,就是台灣現實的寫照。
內政部的統計資料顯示,110 年國人的平均壽命為 80.86 歲,其中男性 77.67 歲、女性 84.25 歲,這 10 年來的平均壽命有穩定成長,台灣先進的醫療與健保制度,讓我們可以減少許多疾病治療上的負擔。
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當我們越活越老,人生的最後一哩路卻有 8.5 年是臥床中度過的,因為失能、臥床、慢性病纏身,結果「不健康的餘命」反而越來越長。
因此,先進的醫學治療不見得能與「健康」完全劃上等號。
慢性疾病的改善,不能只有靠醫生
台灣是高齡化社會,高齡長者會越來越多,醫療人員必須每天面對大量的慢性病患,且依照臨床診療指引及健保體制的規範下,高效率的持續管理反覆發作的各種症狀。
西方主流醫學的分工系統,是將人體器官分門別類,各個專科醫師依照臨床診療指引為患者開立處方,並透過先進的醫療技術與設備,許多重症問題可以獲得解決,讓我們免於感染或生命威脅的恐懼之中。
現今醫療,可以控制慢性疾病的病程,延緩退化,但可能無法像處理急症狀況一樣根除病因。當根本的問題沒有妥善處理,我們身體機能還是會隨時間每況愈下,生命能量也將慢慢耗盡。
疾病,是生理功能失衡的結果
醫師幫我們診斷的「疾病」,其實是體內的各種生理功能失調的結果。疾病也是個「標籤」,幫助醫療人員做歸納分類,以便更加精準地對症下藥,提高治療的效率。
如果要釐清疾病的原因,我建議大家可以挖深一點,像是潛入海裡看冰山下方,到底哪裡的功能代謝失衡,再從失衡處做優先的調整。
以慢性疾病來說,藥物可以控制,但多半只能控制症狀,無法根除。唯有從冰山下方「功能失衡」的地方進行調整至平衡,才是解決健康問題的根本方法,這就是「功能醫學」的概念。
什麼是功能醫學
在 1990 年代,一位享譽盛名的營養生化學家 Jeffrey Bland 博士(他被尊稱為 功能醫學之父),依之前醫師學者們累積下來的邏輯脈絡與珍貴經驗,創立了「功能醫學(functional medicine)」的治療模式,目的是在協助西方主流醫學,改善慢性疾病,提昇整體的健康。
功能醫學考量問題根源,而非緩解症狀
局部身體的不適,可能只是一個表象訊號,如同海平面上的「冰山一角」。功能醫學如同觀察海平面下的冰山全貌,深入瞭解生理生化功能哪裡失衡,而非將焦點擺在緩解症狀。當瞭解全貌,透過不同的功能面向切入,可協助我們找到根本的治療方針。
舉個例子,大家經常有的症狀「胃食道逆流」。
從冰山上層,我們只能看到「疑似胃酸過多」的症狀,若深入底下了解功能狀態,可能會發現有胃酸過少、消化功能變差、慢性壓力造成自律神經失衡等根本原因,造成上食道括約肌無法順利關閉,導致胃酸容易逆流上來。
如果只有用胃藥(制酸劑)處理,其實問題還是存在,沒有獲得解決。因此若要從根本調整,應該要從腸胃道功能開始,並且要適度調整壓力狀態,而不只是單純抑制胃酸分泌而已。
功能醫學考量整體狀態,而非局部器官,飲食營養是基礎
功能醫學是評估一個人「整體」不同面向的代謝功能,而非僅評估「局部器官」的病理狀態。就像一棵樹木的枝葉枯萎了,一定不會單純修剪枯葉就能讓樹木長好,需要留「一棵樹的整體」,譬如根部的養分是否足夠、有沒有病蟲害、陽光是否充足,如此才能幫助恢復枝葉的茂密。
我們人體也跟樹木一樣,局部症狀疾病的發生,跟整體代謝功能息息相關。因此健康要看整體,而非只有局部。
功能醫學考量健康問題,都是環環相扣
我們身體的代謝系統都是環環相扣的,就像是蜘蛛網一樣,經常會牽一髮而動全身,有可能一個環節失調,其他環節跟著出問題;也可能因為一個地方被修復了,其他地方也跟著恢復健康。
腸胃道的功能,就是最典型的例子。
當消化吸收功能變差了,譬如胃酸與酵素分泌減少了,就會影響食物的消化與殺菌能力,養分的吸收也會被干擾(如鈣、鐵、B12),當鐵吸收少了,貧血問題容易發生;另外未消化的蛋白質或是毒素就容易進入體內,誘發免疫細胞產生抗體造成過敏反應。
胃酸減少了,也會削弱胃部的殺菌功能,引發腸胃道甚至是全身性的發炎反應,而慢性發炎可能就是慢性疾病的導火線。
如果我們先把腸胃道的問題做積極處理,或許就能改善貧血、難纏的過敏問題,身體的發炎反應也會因此緩解下來,慢性疾病也會因此有所改善。
功能醫學以科學為基礎,重視個人化建議
功能醫學是一門科學,一切都是依科學實證的結果作為基礎,並且依每個人的體質差異性與獨特性、生活型態、家族病史做規劃,因此每個人的健康方案都是獨一無二。都有不同營養需求(biochemical individuality)
飲食營養與生活型態,是決定健康的關鍵
什麼是決定一個人健康的關鍵?除了與生俱來的遺傳基因與家族史外,他的飲食習慣、營養獲取狀況、運動習慣、睡眠品質、壓力情緒調理、以及居住環境等等的生活型態因子,都是影響健康狀況的關鍵因素。
因此當透過上述一棵樹、冰山、蜘蛛網的概念,找到健康問題的原因,就會用飲食、營養與生活型態的調整來給予建議,因此功能醫學也稱為「生活型態醫學(lifestyle medicine)」。
功能醫學,並不是深奧的大學問,說穿了就是一種協助我們看全面、看根源的概念,並且更清楚察覺身體狀況,找出個人化的改善方式。
自己的身體,自己必須負最大的責任,唯有認真去體會身體告訴我們的訊息,透過醫療專業人員引導你了解並找出適合的醫療、飲食與生活建議,好好注重自己三餐的飲食、運動、生活環境、睡眠等生活型態,這樣才能讓慢性疾病遠離你,才能避免長期在病床上度過晚年。
投資健康,就在每天的生活實踐上下功夫。每天多花一點時間準備新鮮營養食物、找出適合自己的運動習慣、培養安定的情緒、提高睡眠品質,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健康生活風格。這樣的投資,絕對比未來當身體衰弱時所付出的時間、金錢、精力要來得有效許多,讓我們為更健康的自己一同努力!